England Made Me PART II: So Young, So Gone
去年此时决意写些关于“英伦摇滚”的回忆,结果写了第一章就烂尾了。也难怪当时,心绪很乱,其实如今也未必多么“心如止水”,我怀疑我一辈子也到不了这个境界。
对于当时的情况,还是把两篇写好的文字连接贴上,一个是序言部分,一个是关于Coldplay的第一张。
本来接下来要写的就应该是Suede了。结果,时隔一年。
关于Suede,确切的说是关于Brett Anderson,2007年他的40岁生日那天,我有过日志记录,所以那篇日志当中提过的内容我想就不要再写了。今晚,翻看当时写过的文字,22岁时的文字,恍然又过去了3年。3年间我混了一个学位即将滚蛋,3年间我high过也低落过,3年间我偶尔绝望,想过结束。3年间我很少再想起Suede,直到今天。
年初,Suede宣布重组,仅演出一场。当时我想起了03年深秋他们官网上留下的那句See you in the next life,也就是我一直的博客名字。记得当初就有评论写过,他们所说的“来生”并不是人生的来生,而是音乐路上的来生,所以还是会有重聚的那一天的。这一番话,我在告别浦口的那期节目中也说过,但我并不真的相信。直到今年看到了重组演出的消息,我才意识到,原来此生到来生的等待,也不过6年。
之后的重组演出就变成了一个系列,这是可以预见的,既然都走到一起了,何必那么锥心的只见一面就擦身而过。在豆瓣看到那些有幸去了现场的童鞋贴的图,感慨BA这几年竟然没有多少变化,这是真的又一段生命吗?此刻的他竟然和结束时一个模样。然后有人传说这一次Suede或许会再来中国,因为BA很喜欢中国。我恍恍惚惚也觉得这将是真的,正好有世博会,或许吧。但是我却不知道届时已经朝九晚五的我,有没有机会去看他。昨天半夜起来看球,刚爬起来(就进球了…),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贴了一段BA唱Europe Is Our Playground,想起来好像这是贝斯手Mat Osman写过的唯一一首歌,而且他号称希望自己从没写过。但是这始终是我最爱的之一。最早知道伦敦有个希斯罗机场就是从这首歌里面,后来在新闻里经常看到这个名字,但多半不是好事 ,比如携带炸弹什么的。跑题了…视频里BA的吉他弹得跟CT似的,声音又是那个妖娆的一塌糊涂。当时就石化了。愣了大约10分钟都没有看球。
然后想起2003年,高三寒假的时候,还是电话拨号上网的时候,我经常痴痴的忍受着buffering的痛苦,在线看了Suede的MV。难以忘记The Wild Ones(BA很讨厌的一首MV)里面那些美丽的肥皂泡,一碰就破灭。我那时的感觉就是,这就好像青春,脆弱,一碰就碎。也是在那个寒假,因为被扣在南京不能去北京看现场,每天去张有待的论坛里看着歌迷讨论,鸡冻不已也惋惜不已。就在上周,在豆瓣发现有待也注册了音乐人页面,下了Podcast在IPC里面——直到这时,我才第一次听到有待的节目。话说回来,我一直想写写我和广播,只是头脑比较混乱,估计写不好。
阴郁、脆弱、感伤、颓废、残酷,那时的我,用来形容“青春”的时候,多半会用这一批很负面的词。曾经执着的认为青春是要用来挥霍的,曾经执着的认为青春是留在18岁就不会再有的,更甚者,我还执着的认为,留住青春的唯一方式就是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我对不止一个人说我时时都做好某天醒来,听说BA死于非命的消息,然后别人说,你这样对他也太残忍了。
Suede will always bring out the dark side of me. 其实我已经放下这些很久了,我已经相信让自己保持向上的心态就可以保持青春,好像大猛蜀黍。结果今天没有抵抗住那些怀念,再一次把Suede拿出来反复循环。想起20岁之前的自己,纵然那时低落多过快乐,但是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拥有最光鲜的年纪,就好像现在看到90后的小盆友踢球,替他们算算年纪,都会觉得他们好幸福。
于是,“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渐渐地,浮现在我的脑海”。
1998年,我13岁,第一次从一张合集里听到Suede的Beutiful Ones,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他们。但是那时极烂的英语,使我完全不知他们在唱些什么。当然若不是因为有网络这种东西,我或许至今也未必晓得,原来BA写的正是青春少年肆意放荡的生活。
1999年,Suede出了Head Music,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他们,是Channel V——那也是那个全靠电视广播接受资讯的时代里,获得视频信息的仅有渠道,因为内地的电视台怎么可能放这些腐朽的东西呢。She’s in Fashion的性感、亮丽,我一直都不会忘记。
在这之后倒是跨过2年。高二的时候,和同学交流听的东西多了起来。第一盘完整的Suede是从鸟手上借来的打卡磁带,Dog Man Star。第一遍听完最难忘的是最后2首歌。The Asphalt World,9分多钟的叹息,而且难得的能看得懂歌词。而Still Life中的交响团,大气,磅礴。伴随着BA独一无二的声音,时常听到心疼。
之后就是一张张的寻找。同名专辑甫一开始那首So Young,我还真被BA的叫声吓到过。说实话,第一次听的时候没有很接受,仅仅记住的,正是末尾的那一首The Next Life。BA的吟唱难以抗拒,太过悲伤,每一次都是这样的感觉。
初夏,我在听Head Music,当时的最爱莫过于She’s in Fashion,BA的假声太性感,一盅馨香的毒药,心甘情愿一饮而尽,就此不醒。而若干年后,我越来越多的想起这张专辑中的另一首歌,Everything Will Flow,一切都会流走。
再然后,买来了那张有Beautiful Ones的Coming Up,那是我当时最爱的一张。每一首都是新潮新奇的迷幻曲,首首致命。最喜欢She: She, she shaking up the Karma, she, injecting marijuana. 写的整齐,而且传神,一看就知道是BA所说的sexy & savage. 而收尾的Saturday Night又是那样温情。后来看过MV,更是喜欢的不行。地铁上人来人往,一场场演出开始又散场。BA挺拔的身材,帅气的不行。记得那时拖着室友一起看,室友还直夸MV中打酱油的Richard长得漂亮。确实漂亮,而且年轻。
02年岁末,等来了Suede久违的新专辑。还记得当时扬子晚报有个副刊,每周四的专题是“音乐新干线”,在那上面能看见很多熟悉的DJ写的乐评。而Suede那期,作者正是新竹。最早在当中看到关于新专辑A New Morning的评论,以为还算及格,买回来一听彻底失望。BA的嗓音已经完全变了。而音乐也不再富有当初的诡异美艳感觉了。失望之极的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不羁终究会随青春一起逝去的。一时间感到无能为力。
后来的故事我写过很多了。03年高三的时候错过了Suede来北京,那年深秋他们就解散了。在那段极其阴郁的日子里,怀念和珍惜青春,是我最常想到的东西。和如今下载泛滥完全不一样,迷恋Suede的时期也是我最早开始寻碟的时光。我这样的路盲,在上海路都会迷路,就为了寻那么几家店。当时发现,从学校坐149到随家仓下车最好了,所以那会儿周末回家我放着方便便宜的校车不坐去挤149,就是为了能在南师大那儿找找碟。但是很快149拆成了132+131,就没这样的好事了,于是去秋明和四海的次数变成了个位数…在这期间,我找到的不仅仅是那张经典的Lost in TV,还有再版的Introducing the Band,只是那张被捧得极高的Love & Poison,我始终未曾遇见,或许,缘分还是差了一点。
在东大浦口广播台的第一次试播,最后播放的是我最喜欢Suede的一首歌Whipsnade,一首B面歌曲,而且至今我不知道歌曲的意思。听到第一句We are only young的时候就觉得特别中意。后来进了广播台,第一个学期就尽是Suede的节目,室友说很吵,而当时的我很享受她们的抵触情绪,自恃与众不同。后来上网接触的人多了,才知道当时自己有多可笑。04年夏,大一的最后一期节目,我放了现场的Still Life,那时,我其实已经想好,下学期不会在这里。
而那年夏天的事情完全颠覆了我原先的美好愿望。就好像那年夏天发生过的比赛一样,我看着自己支持的队伍走到决赛,却输掉了最后的比赛。而最后我也走了同样的路。跌倒在终点线前是最痛苦的事情,尤其是你下一次没有机会接近这个终点的时候。我仍然记得那天的日期是8月30号,那天阿根廷国奥赢得了决赛。我现在写出来是因为我相信我已经有勇气回忆这些事情。昨晚,时隔多年我又拿起笔,因为帮话剧团配张画,我又画画了。画完画我突然觉得很开心很放松,我终于意识到我可以不用纠结着过去失去的东西而又拾回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些林林总总,到现在,6年了。刚好和Suede离开的时间差不多长。
这一长段很郭敬明的文字可能会让人看了想吐,今天晚上算是费了不少气力,把这些回忆挖出来。那些负面的情绪好像又附体了,虽然这一过程不会很长。回忆临近结束的时候,再回到那首一开始吓着我的So Young,这首歌后来成为我和我的不少朋友们共同的最爱。04年暑假前,从一个学长处买来了The Lost Pillow的EP,叫Can’t Speak in That Summer(说到这个乐队我又想起来我在校内加高庶三好友他一直不理我,很丢人),第4首歌叫做Young & Gone,所有熟悉Suede的人看到这个标题都能会意吧,so young, so gone. 这正是So Young里的歌词。算一算BA唱So Young的时候好像就是我现在这个年纪,于是我想想我还是可以勇敢地高唱because we’re young…let’s chase the dragon吧。附带的很八卦的又循回当年那个著名的三角恋——Brett Anderson和Justine Frischmann和Damon Albarn,就在今晚狂听Suede之前,我又无趣的翻出94年大猛接受的采访,总是有人在问关于BA和Suede。我至今还记得豆瓣上某狼女的经典评论:该女子(Justine Frischmann)真是享尽人间艳福…不光如此,两段恋情都是她甩掉男猪脚,然后人家都伤心欲绝的为她唱情歌,做人做到这个境界,能不羡慕吗!!!我的HC属性又爆发了,刹住!
最后的最后,写到这首歌:Everything Will Flow. 并附上我自己的翻译。引用一个达明粉丝写给黄耀明的话(原文在这里),给BA:如果没有你,我的17岁、18岁、19岁,都将不能成立。
Watch the early morning sun 看着清晨的太阳
Drip like blood from the day 锋利的撕开天空
See the crazy people run 看着疯狂的人群奔波
So many games to play 世事如游戏一般开场
See the blue suburban dream 看着城郊那些蓝色的梦想
Under the jet plane sky 映衬在喷射机划过的天空下
Sleep away and dream a dream 睡吧,做个好梦
Life is just a lullaby 人生不过一场摇篮曲
And everything will flow 一切都会流走
Watch the day begin again 看着新的一天到来
Whispering into the night 又低语着进入深夜
See the crazy people play 看着疯狂的人群
Hurrying under the light 在灯光下走入一场又一场游戏
A million cars, a million trains 穿梭的车辆
Under the jet plane sky 映衬在喷射机划过的天空下
Nothing lost and nothing gained 无所失去,亦无所得
Life is just a lullaby 人生不过一场摇篮曲
The neon lights in the night tonight will say 夜空下的霓虹灯会说
Everything will flow 一切都将流走
The stars that shine in the open sky will say 天上闪烁的星星会说
Everything will flow 一切都会流走
The lovers kissed with an openness will say 热吻中的恋人会说
Everything will flow 一切都会流走
The cars parked in the hypermarket know 停在超级市场外的车辆也知道
Everything will flow 一切都会流走
HERE IS WHERE THE STORY ENDS.
=========事后深表震惊的分割线===========
按理写完那么煽情的东西之后还写实在画蛇添足,但是我是真的震惊。其实过去我有很多篇日志没有写完,存在草稿箱里,刚才我翻了一下草稿箱,发现去年这个时候我已经开始着手写Suede了,而且用的文章标题和今年的一模一样:So young, so gone. 原来我头脑没变过…还有就是我去年写序言的时候就引用过那篇给黄耀明的文章,又是头脑没变过的力证啊!当时我就震惊了!
- » 2008年: Happy Birthday to Ewan McGregor
- » 2007年: 转自张鸣博客:学生何辜
- » 2007年: 生日快乐~
- » 2006年: Happy Birthday Ewan
本文固定链接: http://alexandrawoo.net/england-made-me-part-ii-so-young-so-gone/ | Strange News From Anothe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