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冥王星于1930年首次被人们观测到时,它很快就被认定为预测中的那颗未知行星,从而成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但70多年来,冥王星的行星地位一再受到质疑。
与其他8颗行星相比,冥王星显得过于特别。它非常小,比许多其他行星的卫星还小,比如月球。更糟糕的是,过于小的体积和质量使冥王星根本无法对天王星轨道造成明显影响,因而无法满足天文学家最初的期望。
冥王星还有着与众不同的公转轨道。其他行星的轨道平面都与黄道平面(地球轨道平面)基本一致,冥王星的轨道平面却与黄道平面呈很大夹角。其他行星的轨道几乎是完美的圆形,而冥王星的轨道是一个有很大偏心率的椭圆形。
这些因素使一些科学家认为,冥王星根本就不是行星。有人猜测,也许冥王星以外还有一颗未发现的行星。许多年来,不少科学家希望重演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历程,在太阳系边缘发现第10颗行星。
但大自然总有新创意来冲击人类的想象力,柯伊伯带的发现完全改变了我们对太阳系边缘的认识。美国科学家柯伊伯于1951年提出,太阳系外围可能有一大群小天体绕太阳运行。1992年,人们首次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发现了一个暗淡小天体,柯伊伯带的存在从此由假说变为事实。
据猜测,直径超过100公里的柯伊伯带天体可能达7万个,至今已经发现了几百个。近几年来人们不断发现更大的柯伊伯带天体,其中一个甚至比冥王星还要大。这些发现是推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重新定义行星的重要原因。
这种局面意味着,在海王星轨道之外、离太阳约50个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约1.5亿公里)之内的区域,并不是由冥王星占统治地位的空旷地带。要说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它反射阳光的能力特别强,所以发现得比较早。
经过几天格外激烈的争论,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终于投票决定,将冥王星与8颗地位毫无争议的行星区分开。从此以后,以冥王星为代表的天体,将被称为“矮行星”。矮行星并不是行星,而是另一类天体。
其实,冥王星是不是行星,与它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如何并无关联,美国宇航局的“新地平线”探测器仍然在朝它飞去。冥王星和柯伊伯带其他天体可能有着与“八大行星”完全不同的起源,这将为研究太阳系早期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线索。
▲这张绘制图片显示了太阳系的12颗天体,包括传统上认定的“九大行星”以及有争论的谷神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
新华社发
曾认为自己是“太阳系第十大行星”发现者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麦克·布朗24日表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新通过的行星定义是科学的,而且是人们对太阳系认识的一个重大进步。
去年7月,布朗宣布发现了一颗名为“2003UB313”的太阳系天体,并初步认定这个天体的直径大于冥王星。因此布朗宣布,这个被非正式命名为“齐娜”的天体,有资格成为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并说要“改写教科书”。
布朗的发现使天文学家注意到原有行星概念的漏洞,也是促成本届大会制定更科学的行星定义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新的行星定义出台之后,教科书势必改写,不过却不是按照布朗当初的宣言。
对于这个新定义布朗24日说,尽管他个人丧失了“太阳系第十大行星发现者”的荣誉,略有失望,但他还是支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决议,因为这个新的行星定义“在科学上是正确的”,而且是天文学界对太阳系认识的“一个重大进步”。他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作出了勇敢而正确的决定。”
布朗认为,习惯“九大行星”的公众开始可能难以接受新的行星定义,但最终他们会理解这个更科学的定义,大约一代人之后,人们就会习惯于“八大行星”的太阳系。
布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的时候说,按照新的定义,冥王星和他发现的“齐娜”都属于“矮行星”,让他自豪的是“齐娜”迄今还是太阳系最大的矮行星。他说,“齐娜”给冥王星“摇摇欲坠”的行星地位“最后一击”,直接促成了更科学的新行星定义,他也为此感到高兴。
事实上,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提出第一个确定十二大行星的决议草案时,布朗就是一个反对者。他当时指出,与这个草案相比,他宁可支持“八大行星”的定义。
布朗说,如果冥王星在今天被发现,它绝对不会被认为是一颗行星。因为在太阳系外围的柯依伯带,可能有多个天体比冥王星还大。布朗一直致力于观测柯依伯带天体,他说,他还有可能发现更大的“矮行星”。